读史有感

单衫杏子红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so,最快更新单衫杏子红文集最新章节!

      这两天一直在读冷成金著的读史有学问。全书上下两册,七百多页文字,书中直白流畅的文字,较为熟悉的历史典故,读起来如行云流水,两天时间竟然一口气看完。看完之后,在许多感想之余,又有些小小的失望,看来,我是无法从这部书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增长更多的学问了。一部充满了阴谋与权变的历史,除了让我们看清丑陋的真实以外,还能学到些什么呢?

    或许这本书的作者本意也是想告诉我们历史的真实面貌本来就是丑陋的吧。历史离不开政治,政治离不开尔虞我诈的斗争。“胜者为王败者寇”如果成功了,阴谋也就变成了阳谋。如果失败了,所作的一切也就成了鬼蜮伎俩。纵览整部史,仿佛可以用一句现成的俗语可以概括: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

    或许简单的用好人两个字来概括那些忠臣良相太过笼统,就象我们现在已经明白这世上无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一样,好坏、善恶常在一念之间。好与坏也只能由身后的历史功过评说,但一般人又何能得到这样的殊荣呢?所以我们指的好人,只能是被历史已定义的好人。当然长命的好人也有,但这得要看到处于什么年代之下。如果能幸遇明君圣主,也可以成就一代忠臣良相。象唐太宗与魏征,魏征敢于直谏,太宗善于讷谏,两者相互促成,相互依存,可谓明君与贤相的典范。魏征不仅得以善始善终,死后也享受哀荣无限。除了汉相萧何如此相似以外,再几无别人。然而即使开国功臣如萧何,也得始终小心谨慎,设法自污解除刘邦的怀疑,才得以寿终正寝。

    更多的却是好人多磨难。好人落下的多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兔死狗烹的结局。极少数虽然生前得以善终,死后却被灭族。中国政治就象一个大染缸,在这个染缸里浸淫久了,再有骨头的人也会变得毫无筋骨,它能让良心未泯之人最后变得天良丧尽。特别是君主昏庸的时候,往往是奸佞小人当道。而要想得到名与利,就必须先抛弃自己的良心不可。稍有点人格的人,一旦陷入政治的染缸,不久也会变得无耻。北宋奸相蔡京本是读书人出身,书画也堪称一绝,然而,他与宦官狼狈为奸,权倾朝野。还有历经五代而不倒的官场不倒翁冯道—只要有官做,有奶是娘。在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前期,我们通常极少看到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也许人的本性中都有趋利避害的一面,少数正直之士被杀头、流放、辞官。大数人或为形势所迫,或为名利所惑,只求得眼前荣华富贵,哪管得了身后千古骂名?一句话:只要不要脸,不要良心,能阿谀奉承,言常人不屑言的话,做常人不屑做的事,无耻到一定地步,你就是当官的料,而且会官运亨通。可是,你真的能丢掉自己的操守与德行吗?大凡奸臣,在义与利之间,也会有一个思想强烈挣扎的过程吧?我总觉得,除了天生的无耻之徒,人不会一下子无耻到这种地步!就象现在我们常常在新闻媒体上见到的贪官,他们都会有一个蜕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也许会连他们自己都不觉得?

    然而历史的苍穹即使在被大黑暗笼罩时期,在脏乱的政治之外,我们还能见到星光点点,正是这点点星光,才照耀出了我们的浩气长存,吸引我们追随那些先者独特的人格魅力,走向精神不灭的道路。于是有了“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苍鹰击于殿上”有了嵇康的广陵散,有了阮籍的深谷长啸,有了李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了苏轼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有了这些灿若星辰的先人构筑出不死的精神境界,才得以使我们对人生意义有了叩求的勇气!也正是有了他们的精神抚慰,我们才可以在世俗当中活得较为本真一点!

    遂想起小时候无意窥得爸爸的一本黑厚学,李宗吾所著,描述为官之道在于深谙厚黑二字,没看几页,就被爸爸以小孩不宜为由收回。后来借得一本反经,大概也是以史来现身说法,不外乎权谋与机变,没看几页,又被领导夺爱,而这部读史有学问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网上查了一下作者简历。冷成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突然推出这样的结论:大权谋者学智术,小权谋者擅阴谋。不信,你看看,那些在官场上春风得意的小人,哪些人学过智术?哪些人去读这些书?他们对待官场上的一套简直无师自通,是天生的投机者。而概括历史,总结历史兴衰成败的责任,往往留给这些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文人。至于读这类书的人,大概也都是象我这种“人生平淡、内心痴狂”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