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dhuier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so,最快更新dhuier文集最新章节!

    很久就想写一篇有关母亲的文章,一直担心自己笔拙,描摹不出母亲的形象;可又一想,也许写一本书,也道不完母亲的慈爱、坚忍与善良。或许天下的母亲都一样,具有着人间最平凡、最优秀最可抒写的品格,今写下此文权当是对自己深爱母亲的一份慰藉。

    ——题记

    母亲今年63岁了,短发,青丝戴雪,使微胖的脸庞更添慈祥,中等略显富态的身材,着一身家居服倒也干净利落。现今母亲的脸上常带着笑容,她对现在的生活是满意的,可以说是非常满意。居住于海滨城市的一个被大家称为高尚社区的百余平房子里,宽敞的落地窗外是大片的草坪,花树果树相互掩映。若说母亲,还要从乡下说起。

    (一)母亲在农村

    姥爷携姥姥从山东逃荒过来落户在北方一个乡村,在那片黑土地上过着纺线耕田的自给自足生活。母亲是家里的老大,身下还有五个弟弟。虽说那个年代的农村崇尚人多力量大,但也意味着多一口人便多一张嘴,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一家人的吃尚成问题,更别谈读书了,于是母亲刚读完了小学,虽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比较有名的初中,但还是因为即便哭也拿不出的学费而辍学回了家,除了帮助姥姥做家务外,还要去田里做农活。

    后来,村里供销社招售货员,母亲以读过书而成为其中的一员。母亲工作做得好,直至后来村里供销社因不景气而撤消,想将母亲及另外一名售货员抽调到乡里继续工作,而其他人员都解散回家。当时母亲考虑离家太远,弟弟又小,没有人帮姥爷做农活,便放弃了那个当时被公认的铁饭碗,而这一选择也由此成就了母亲现在的一生。母亲常说“头天(就是想抽调她去乡里的那天)晚上,我就做了一个梦,说我就要飞起来了,可是不知怎的,就是没飞上去这不,我就没有去乡里。你看人家吕荣华(和妈妈一起被抽调的另一人),就是有福,人家去了,一辈子没吃过苦”母亲常用这个梦境来解释自己没有去乡里是一种天意,也正是因为这一决定,改写了或许本该不承受那么多痛苦的人生。

    在家里做农活,母亲是把好手,不比村里的男劳力差到哪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母亲到了19岁,姥姥姥爷便给定下了母亲和爸爸的婚姻。当时爸爸是村里唯一一位铁饭碗的工人阶级,在乡里的一个农机公司上班,可是妈妈是不同意的,也许是没有看好爸爸吧!现在我们问起为什么妈妈后来又同意和爸爸结婚,妈妈总是叹口气说“哎,你不跟他结婚行吗?你不答应,人家(姥姥)就不吃饭,就想饿死”最后母亲的一生就妥协在了一个孝字上,也许当时姥姥认定妈妈跟一个有铁饭碗的人结婚,一定会衣食无忧幸福一辈子,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妈妈就这样被姥姥推进了“火坑”

    爸爸是奶奶家的独子,所以早就让奶奶给宠出了少爷脾气。但这少爷脾气并不是妈妈生活不幸的根源,因为在那个年代,婚姻包办仍是平常的事儿,即使不喜欢也没办法,两个人只要能过日子就行了,用妈妈的话说,什么爱不爱的。真正家庭的暗夜来自于爸爸的意外患病,因为受到惊吓爸爸患了精神分裂官能症。这种病发作起来行为失控,会做出很多不可理喻的事情。我们家的土屋当时曾被爸爸发病时放火点燃了两次,幸好发现得及时才没有让大火烧掉。玻璃窗在我家是不敢安的,都用塑料的窗纸代替,否则爸爸发病会砸得稀巴烂。当时大姐才不足十岁,二姐也就七八岁吧,三姐四姐也还小,我或许是刚刚出生。那时因为母亲相继的生了五个女孩,一直没有生个儿子,在奶奶面前很不得志。加上爸爸又患了这种病,孩子们又小,劳累之余还要受到内心痛苦的煎熬。后来爸爸去住了院,妈妈就带着幼小不更事的我们在家维持生计。

    为了多挣一点工分,妈妈在田里劳作之余在每天的夜里还要用家里的那台缝纫机为村里人做衣服,在我小学的作文中,常写上这样一句话:每当我一觉醒来,见灯下的母亲仍坐在缝纫机边,我的眼睛不禁濡湿了。前半句是真实的,后半句只为表达对母亲辛劳的理解,在当时并没有实际意义,有点呻吟的味道。即便是表达对母亲的感情,那也只能算做一颗孝顺母亲的种子,在没有感觉的时候悄悄地种在了我们心里,近些年,它才开始生根发芽长大。其实那时候,我的看到妈妈在那里还在做缝纫活儿,通常说的一句话是,妈,你还没睡呀。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姐妹每天除了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以外,都能自己好好地完成作业,而且成绩都是班级里的第一名。可是,我们读书要花掉很多学费的,妈妈就又养了些鸡鸭,它们生的蛋都换成了我们的作业本和书杂费。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初高中的学费又更加的多起来,爸爸出院后在家休养,还要用药来维持其正常的精神状态,家里的生活已开始捉襟见肘。村里的人见了,便劝妈妈说,家里的那些丫头们,还念什么书,都让她们别念了,下地帮你干点活儿吧!妈妈总是默默地摇头,说,她们想念书,我就供(应钱)。其实当时妈妈在这种境况下向别人家借钱也是很难的,现在有时还听妈妈说,哎,那时我向你二姨(一个远房的亲戚)家借五元钱,她都没借给我呀!说完还心酸地摇摇头。

    家境的窘迫,并没有压倒母亲,她用自己善良和坚忍影响着我们年青的心灵,同时也受着村民们的尊重。当时在村里有一个五保户,是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太太,靠生产队的救济粮过生活。妈妈常打发我们去帮她打水扫院子,说,她一个人不容易,咱们还有力气就帮帮她。有时家里做了点好吃的,也让我们给她送一点儿去。也许许多的人生之课母亲就是这样给我们上完的,从来没有一点儿口苦婆心的成分。

    印象中有一个冬雪的早晨,姐姐开学的日子,可是我们村距去城里高中的火车站要有二十几里的土路,大雪天怎样才能准时赶上火车呢?妈妈为了不耽误姐姐的返校时间,便到村里的王家,求他们帮个忙,赶着马车送姐姐去车站。那时已经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人家对马就如对待自家的孩子一样爱惜,大雪天,就是不答应妈妈的求助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是王家大伯二话没说,就套了马车,送姐姐去车站。当时我和妈妈站在风雪的马路边,看着拉着姐姐的马车渐渐成了一个黑影

    就这样,我们姐妹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学会了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于是我们用每年从学校拿回的奖状、奖学金来让母亲获得些许的宽慰。我们姐妹几个就象一只只劳燕,纷纷地从母亲的身边飞出来到外地求学,最终都学有所成。也许是母亲的付出感动了上天,父亲的病也渐渐恢复了起来。随着大姐毕业能挣钱贴补家用,姐妹们象跑接力一样一个个地将下一个妹妹从学校带了出来,并扎根于城市。这样父母便应该没有理由还留在那个曾洒下汗水和泪水的乡村,可是母亲却一直等到姥姥去世了才肯搬到城里。现在想母亲虽然只读了五年的小学,也许还没有听说过“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句子,可是她也是那样爱自己的母亲,爱包办了她婚姻而使她承受了精神和肉体折磨的母亲,当时真可以说她是一个孝字当先的。

    (二)母亲在城市

    父母都被接到了市里,当时居住的条件并不太好,是一幢四五十平的小房子,在三楼。刚开始的时候,父母都不太习惯,因为他们认为到了市里,没有一个认识人,真的就象住在了笼子里一样,心里很是闷得慌。而且爸爸吸烟,妈妈总是唠叨说,到厨房的抽油烟机处去抽,可惜了这新装修的房子了!害得爸爸也不高兴。但是妈妈有一点感到很高兴的就是,不用到柴禾垛去抱柴禾生火做饭了。妈妈刚来城里的时候,常说这煤气可真是一大发明,无论阴天晴天,都不用担心灶堂上会生火冒烟,看来妈妈对下雨天用湿柴烧饭是深恶痛绝的。

    刚到市里,母亲到外面走走的一大障碍是不敢过马路,她说,看那么多的车真是可怕。所以那时我们姐妹在休息的时总是陪着他们去闹市,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城市的生活。妈妈每次单独出行的时候过马路尽量地多走有红绿灯的人行路,宁可多绕一些路也要去走,实在附近没有,就一定要等着有别人过马路时一起随着他们过去。

    妈妈来了后仍是舍不得花钱,去一站地以外的交费公司去交水电费,从来都是走着去,我们问她为什么不乘公交车,妈妈说,还得花一元钱,我又不挣钱,能省一元就是一元,害得我们有些惭愧,便更多的给他们钱,可是母亲仍舍不得花,都攒起来。看来母亲是过惯了穷日子的。早些年家境的拮据,早已让母亲养成不乱花一分钱的习惯,这也成为妈妈身上的一种美德,正是因为妈妈这样持家,我们才得以一个个都没有重蹈母亲中途辍学的覆辙。

    后来妈妈与邻居的大妈认识了,才渐渐地不再寂寞,有时聚在一起打打麻将。可是由于早些年的积劳成疾,母亲患了心脏病,只是不能生气,不能激动。再后来,我们姐妹都渐渐发展起来,母亲也便过上了好日子。当然更多是借助姐姐的能力,母亲由城市平民上了一个层次,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在我们姐妹每当节假日回到她的身旁,看到母亲渐渐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开始讲究保健服装,开始谈论温泉浴归来的感受,才真正地感到母亲终于身心都开始步入幸福时光,当然物质的丰厚仍不能与孙儿绕膝的快乐相提并论的。那天我回到家看到妈妈正在和不足三岁的儿子玩飞镖,儿子从远处投,当磁铁的飞镖粘到妈妈手时的镖盘上时,妈妈就让儿子说出那是数字几,一幅和乐的祖孙图。想妈妈教育孩子真的是有一套办法,要不我们怎么都能成为现在这样呢!

    感谢母亲,感谢她给了我们生命,感谢她带我们走向光明!

    200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