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与子同袍

苍莽山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so,最快更新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少年兴则国兴。”苏刘义在心里面默默地念叨着这句话。

    联想到自己的长子苏景瞻被陛下调往临高委以重任。

    今日陛下又以学生之礼对待自己。

    官家对苏氏一门,不可谓不厚啊。

    想到这里,苏刘义已经老泪纵横,参拜道:“陛下放心,臣明白了。这琼州的事情,臣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完成陛下的托付。”

    大宋学堂、大宋皇家学堂,即将在不久的将来撑起大宋科技的进步。

    “我华夏从石器时代到陶器时代再到青铜时代,又从青铜走向铁制。这些何尝不是科技的进步?”

    赵昺似乎对着苏刘义在说,又好似自言自语地说道。

    就让这些从未上过学堂的孩童们从认字开始吧。

    文字,是一切文明的基础。

    没有文字,哪有什么文明?

    用绳结记事?大事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一个小结?

    自己都搞糊涂了。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拉丁语属于表音文字,掌握基本规则便可拼读单词。

    汉字也是世界上唯一由本民族自己创造出来的,并且也是唯一幸存下来的表意文字。

    汉字,只需要简单的组合,就可以把事情表达清楚。

    西方为什么用表音文字,因为他们文盲太多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是文盲。

    直到十六世纪,西方会写字的人几乎没有。

    欧洲在十六、十七世纪,才刚刚编纂字典呢。

    还在那忙着给26个字母排顺序,尚不足3000个单词。

    要是对骂,能骂到他们怀疑人生。

    区区几千个文字的地区,突然科技就开始大爆发了?

    难道说科技在前面跑,文字在后面追?

    ……

    赵昺等人刚步入学堂大门,就听到一群七八岁的孩童唱着歌。

    童声清澈,歌声嘹亮。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周幽王十一年,即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

    秦国靠近王畿,故遂奋起反抗。

    秦人尚武好勇,这首诗歌便在此背景下产生。

    这是一首反映秦国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协作并行、准备抵御外敌的一首战歌。

    而赵昺决定以此歌作为大宋军歌,推广起来。

    凡是大宋学堂内,音乐课上必须学会的一首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赵昺跟着节奏一起唱了起来。

    眼前仿佛看到了那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一幕。

    无数的宋军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向着蒙元大军发起最后的冲锋……

    按照赵昺的要求,大宋学堂的教育,首先必须要进行爱国教育。

    凡大宋学堂,不管哪个年级,不管是男娃还是女娃,每周都要进行爱国教育。

    自华夏有文字记录以来,每一个英雄故事,都将是一个范例。这些英雄的事迹由学堂里的教书先生编写出来,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华夏的荣耀。

    身体好才能学习好,体育课上,充斥着孩子们嘻嘻哈哈地笑声,天真烂漫。

    (年轻真好,祝老铁们归来仍是少年。)

    几个班级的孩子们正在土操场上练习着跳绳,第一次接触跳绳的孩童们甚至连一次都跳不过去。

    尘土飞扬,一张张充满笑容的小脸蛋上显得脏兮兮的。

    满头大汗的孩子们却乐在其中。

    终于起步了,看到眼前这一切的赵昺倍感欣慰。

    学堂里,每日有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科学等课程。

    语文以那些《三字经》、《笠翁对韵》等启蒙读物,识字写字为主。

    数学作为科学之母,则从一到十的分成开始讲起,什么2可以分成1和1;3能分成1和2;3可以分成2和1……

    孩子们伸出小手跟着先生一起学习着。

    对于学不会的,先生拿起戒尺直接打手,

    “啪!”

    戒尺落下,打在一名小孩的手心上,瞬间红肿起来。

    被打的孩子泪水在眼珠子里打转,却咬紧牙关,硬是没吭一声。

    这一幕让站在门口的赵昺吓了一跳,真狠啊,这特酿的是真打,着实了打。

    赵昺不经意看看自己的小手,嘴巴一咧,真疼。

    孩子们免费上学,中午管饭,长大了还有可能当个官儿。

    赵昺办学堂这件事情让无数的大人们感恩戴德。

    生是赵官家的人,死是赵官家的鬼。

    这句话不知什么时候就从百姓、兵士们的口中传了出来,越传越远。

    以至于那些有钱的人们想方设法想把自家孩子送进学堂。有钱的人家更是托关系,走门路,想尽办法去争取一个名额。

    然而,这些有钱的主儿突然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敢收他们的“土特产”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地主老财们纷纷猜测着。

    在海口行朝旁边一处繁华地段,开绸缎店的钱掌柜,听说赵官家办起了学堂这件事情之后,也不知道从哪托了关系找到了一名锦衣卫小旗,想把自家孩子也送进学堂。

    趁着小旗不在,往其家里送上了不菲的钱财。

    小旗了解情况之后,把自家婆娘一顿臭骂。

    拿起婆娘收下的钱财摔门而出。

    锦衣卫小旗把财物甩在绸缎店里,掐住钱掌柜的脖子一顿胖揍。

    咱吃官家的、喝官家的,负伤了有人治,便是战死了妻儿老小陛下也给养着。

    咱一条贱命干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即便是家里的婆娘,每日给陛下做点工,那也是能贴补家用。

    给陛下当差,那是多么荣耀的事情。谁敢收受贿赂,真不怕脑壳挂在城墙上?

    呸,你这狗贼想害某不成,看老子今天不打死你个行贿的。

    锦衣卫小旗一边打,一边骂。

    “啥,锦衣卫怎么打人了?”一名路人探着脑袋说道。

    “你懂个球啊,眼神不好,耳朵也听不见么?”

    路人的话音刚落便被围观的群众骂了回去。

    咱就一条命,卖给陛下了。

    咱今日要拿了你的银子,咱这张行头都要给扒下来,甚至这吃饭的家伙都要被砍了。

    咱那闺女、儿子可是要被学堂开除的。

    “来人,把这厮给老子抓到诏狱去。”气头上的小旗怒吼着。

    手下几名锦衣卫眼瞅着钱老板已经鼻青脸肿,赶紧把小旗拉到一边,附耳解释着。

    赵昺在知道这件事以后,会心一笑。

    然后派李恩过去严厉斥责这名小旗一顿,责令小旗给人家钱掌柜赔礼道歉,并赔偿了医药费,此事便既往不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