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山西游——绵山

串串珠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so,最快更新串串珠文集最新章节!

    可能是自己孤陋寡闻,在这之前竟然不知道还有一座绵山,而且这绵山跟介子推有关。记得去年清明节前两天,在我以前常玩的论坛上,我师傅贴了个关于寒食节的帖子,提到了介子推,当然肯定也提到了绵山,可我竟然对那山一点儿印象也没有。国庆节前几天“四十”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他的山西之行,我才知道了这座山。国庆长假本没计划去绵山,可后来因未能与先我们一天出发的另两辆车汇合,于是我说服了老公,单车前往绵山一游。

    四日游完晋祠、乔家大院和平遥后,我们于晚上八点左右到达介休。次日一早便离开酒店向绵山驶去。绵山距介休市区20公里,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因为是山路,所以用了四十多分钟才到。未到景区,我就已经发出了感叹。一是感叹路修的好,二是感叹管理得好。也许是自驾车的习惯,我到哪里都很关心那里的路况。而这里的山路虽然曲曲弯弯、上坡下坡,可路面平整,标识清楚,而且在很多转弯处都站有交警指挥车辆。不长的一段路,竟然有三、四十名之多,简直可以跟北京的“迎宾大道”相比。即使即将召开的“十六大”我看也不过如此。足可见当地政府府为保节假日的旅游安全所下的大力。

    刚过山门就进入了龙脊岭景区,抬眼望去,眼前的景色确实很美。正面是激涧飞瀑,右面远处是突出于峭壁的亭、殿。我简单地看了一下相关介绍,还顺手买了张导游图,然后就拿着摄象机贪婪地拍了起来。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晋国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当年介子推辅佐晋文公从亡十九年,尔后功成则退。因羞于与邀功争禄的同僚狐偃、赵襄为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使介子推出山,火烧绵山。但万没想到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后晋文公为旌表介子推,封绵山上田为介田,并将烧剩的柏树做成木屐穿在脚上,口中不停地念叨:“足下”由此产生“足下”一词。直到现在,每逢他的祭日,人们都禁烟火,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两千年来,寒食之俗盛传不衰。“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

    再驱车前行大概五、六里路,就到了圣乳泉。据说介子推功成则退,携母隐居绵山走到此处,口渴难支,忽见绝壁突出多个石乳,滴水如注,落地成泉,饮后顿觉神清气爽,惊奇中,隐现出五龙圣母,正垂目下望,因此后人便把它称做“圣乳泉”如果说刚才赞叹景美是发自内心的,可现在我已经多少有些失望了。因为那落地成泉的地方已经被两条龙强占了,那造型并不怎么样的长龙正相对而望,口喷“圣乳”呢。扫兴,扫兴,我口里念叨着,可还是举着摄象机力图把它们都摄录下来。

    车子继续前行,前方是大罗宫景区和一斗泉景区,因为当时游客已多,停车场已满,所以我们决定先去下一个景点,回来再看这里。绵山以奇、险、秀、博、精、古为特色,而天桥景区是绵山这六大特色之一的“险”据介绍,天桥长三百余米,上离山顶20多米,下距沟底300余米,多云天气,人在桥上过,云在脚下涌。从岩沟直插岩上摩斯塔的500余米的路程,几乎都是75度的绝壁,其惊险程度比华山千尺幢毫不逊色。华山的千尺幢我跟老公十七年前攀过,所以他一看到此就已经双腿打软了,打起了退堂鼓。而且当时风很大,他没穿毛衣。而我呢,一进山就感觉温度下降了至少七八度,所以我早早就把毛衣披上了。要说他没病没灾的,可是他最怵登高爬山。既然来了,不去看看多可惜。在我软磨硬缠下,还是把他拉上了山。山路虽陡,但是台阶修得却很平整,不能不赞叹当地政府在绵山修复过程中的这种大投入。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几个景点看下来,老公的头已经摇得像拨浪鼓了。因为那修旧如新的古殿,那红砖绿瓦的庙堂,那色彩艳丽的彩塑,还有那商业气息极为浓厚的宾馆和商亭真的怀疑它有两千年的历史,给我一种好象昨天刚刚修好,今天就开门揽客的感觉。

    据说,1995年前的绵山,人文景区是一片废墟。焦炭大王阎吉为了开发绵山,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名山大川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在保护好原有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证最大限度地恢复人文景观的历史风貌,力图实现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从旅游发展来看,我认为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可就我刚刚看到的几个景点来说,如果不看介绍,我还真以为它们的历史不过十年而已。驱车再前行,我们已经没有了刚来时的兴头,以至朱家凹景区和栖贤谷景区我们都没去。

    在绵山主要景点云峰寺停车场,迎面看到一个六七十米的高大建筑,绿色玻璃外墙,让我忽然想起了备受争议的张家界天梯。老公估计是电梯,应该可以到达山上。可进去一看,原来是宾馆内的电梯,游客当然不能随意享用。这现代化的建筑与与云峰寺景观摆放在一起,总感觉有些不伦不类。不过还好,这云峰寺还是值得一看的。

    云峰寺又称抱腹岩,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两千余年。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岩洞,因形如两手抱腹,所以又叫抱腹岩。抱腹岩之“腹”大,可“抱”二百余间殿宇禅房及一两万名游人。唐宗观13年太宗皇帝驾临。以后这里就变成了宏扬佛法的道场。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等也曾到此一游,攀铁索岭,登顶峰,即兴赋诗。明末清初大学者博山曾题写长联赞叹这一景观的“绝无仅有”:“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岩洞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两个直角排列的大岩洞,路断处有木栈道沟通,自下仰望殿宇参差,勾栏蜿蜒,犹如空中楼阁。据说,悬空建筑和亭榭之多也是绵山的一大特色,总共三十多处。由此我想起了恒山的悬空寺。

    抱腹岩还有一个更引人注目的就是岩洞顶壁无数个鸟洞和悬挂着的铜铃。那天因为风比较大,铜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格外悦耳。关于铜铃还有一段传说。很久以前,在绵山生活着一种叫“吻”的野兽,非常凶猛,常常伤害过往行人。于是推荐了一个身体强健,狩猎本领很强的年轻人前去降吻。这个年轻人想只凭自己的力量是不成的,如果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一定会万无一失。于是他就去求空王佛保佑、祈求老人家赐给自己一件法宝,以降服吻兽。年轻人祈祷完毕,正要走时,忽然看见供案上金光闪闪,霎时满殿生辉。走近一看,原来是只铜铃,铜铃上还有一道经文。这时殿内突然有个缥缈的声音:“念此咒,便可降住怪兽,快快去吧。”年轻人这才恍然大悟,慌忙叩拜点化之恩。后来果然降服了“吻”人们为了感谢空王佛的慈悲之心,就把这个铜铃挂在抱腹岩的岩顶上,让它为人们消灾免祸。以后,每逢庙会,许了愿的善男信女们便雇人从岩顶将挂铃者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动的力量将人悠进洞内,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操作完毕后再用绳子把挂铃者放到岩下。清代康熙年间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岩一诗中写道:“寺古云常在,岩空势欲倾。此中真得地,以外纵浮名。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坐听梵响处,花雨落无声”真可谓绘声绘色的抱腹岩写照。直到今天,那栓着红布条的铜铃,那清脆的铃声,还还会浮现在眼前,响在耳边。

    走马观花游绵山,我觉得只有“抱腹岩”值得一看。至于后面的水涛沟自然风景区就不值得一看了。说是自然,可并非自然。处处可见人工雕琢的痕迹。除了谷内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是真的外,瀑布飞溅,奇石林立很多都是假的。人工砌成的高台,逼着溪水从上而降。溪中的一块块石头,都变成了石雕的乌龟。在溪水流经地,在原有的大块岩石上雕刻成虎头、狮身、猴屁股,再人工粘上虎身、狮头,猴脑子。“五龙潭”下,石雕男童当众撒尿;“水牛竞渡”处,石牛卧于水中,上坐石头牧童。“碧溪垂钓”处,石雕老渔翁坐在溪中垂钓;更让我瞠目结舌的是,在“五龙飞瀑”景点,竟然是在高高的山壁上雕凿出五个龙头造型,然后强逼山水改道由龙嘴吐出形成所谓的瀑布。传说当年蛟怪因吸取绵山灵气,在此兴风作浪,被三官大帝将其定住。老百姓为感谢三官来此朝拜,却惊奇地发现这里出现了五个龙头。后来,这五龙经常听空王佛讲法,遂改邪归正,留在这里驻守绵山。每逢干旱,它们即为人间普降甘霖。老百姓见其心诚行善,便予供奉。此后它们口中经常吐出泉水。传说毕竟是传说,可完全没有必要真要凿出五个龙头来吧。真不知道是哪个蠢货出此创意,他就不怕千百年后遭世人唾骂!那龙,那瀑,简直是丑不忍睹。

    再也没有兴致前行了,于是我们返身出沟,驾车离开了绵山。回返途中我后悔地说道,以后再也不会来这样的地方了,可惜了那每人75元的门票和30元的停车费。不过话说回来了,绵山景区的管理确实不错,险路、隧道都有专人指挥,停车场秩序井然,商摊布局合理,商贩也都能自律,没有看见强买强卖的现象。据说,景区各项服务设施完全能够满足游客的“行、住、食、游、购、娱”的需要。

    2002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