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池就是黄梅的龙感湖

淡泊秋阳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so,最快更新淡泊秋阳文集最新章节!

    “不越雷池一步”是今天人们常常引用的一句成语,典出东晋丞相廋亮报温峤书:晋咸和二年,历阳太守苏峻反,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被围,驻守寻阳的平南将军温峤准备率大军驰援,廋亮回书劝阻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见晋书•廋亮传)。

    那么廋亮所说的雷池在哪里呢?

    雷池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一说雷池即今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宿松县共有的龙感湖。前一种说法,源自北宋乐史编纂的太平环宇记:“大雷水至望江积而为池,谓之雷池”后一种说法,见于近年中国地图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它在晋以后的各朝代地图上,明确标明雷池即今日黄梅和宿松共有的龙感湖。

    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

    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弄清当时寻阳(即温峤驻兵地)的位置。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刺史,以郡、国、县建制,在今黄梅县境置寻阳县,为黄梅县建县之始。辞海注:“寻阳,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黄梅县西南。”湖北通志也说:“汉置寻阳县,即今黄梅,属庐江郡。”

    以上记载,同历史事实是相吻合的。东晋自洛阳迁都南京后,为防西夏侵犯,遣征西将军陶侃镇守武昌(今鄂城),平南将军温峤驻兵寻阳(今黄梅)。寻阳位于武昌与南京之间,为当时控扼吴楚荆扬咽喉之地。温峤驻军于此,既可策卫京师,又可西援陶侃。不过,廋亮对陶侃也不放心。因此,当历阳太守苏峻造反,温峤要回救建康之时,廋亮害怕陶侃趁机而动,于是命令温峤“无过雷池一步”由此可以分析,雷池应在寻阳附近。如果雷池是在望江,而望江距寻阳200多华里。以廋亮的精明,怎么会把这个与寻阳“风马牛不相及”的雷池写进十分紧要的军事命令呢?!

    还有一个史实:公元410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广州刺史卢循乘后方空虚举旗反叛,率军向建康进攻。刘裕率兵回救“卢循自蔡州南走,复据寻阳,刘裕先遣群军追讨,自统大军继进,又败卢循于雷池。”(晋书•卢循传)如果雷池远在望江,这里怎么又将它与寻阳联系在一起了呢?

    龙感湖的变迁也证明,它就是古代的大雷池。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江南的鄱阳湖和江北的大雷水,原是连成一片的汪洋大泽,统名“彭蠡泽”西晋以后,由于泥沙沉积,长江改道“彭蠡泽”为两部分,长江以南的仍称“彭蠡泽”(今鄱阳湖),长江以北的叫大雷池,这大雷池恰恰就在寻阳(即今黄梅县)的东面。唐宋元以后,随着湖面的缩小和分割“大雷池”之名逐渐被各区域性湖名代替。在黄梅境内的大湖叫感湖、源湖;在安徽宿松境内的叫龙湖、官湖等。1955年,中央长江水利规划办公室正式下文,将龙湖、感湖合并称为“龙感湖”中国地图学社正是依据上述史实,断定今日之龙感湖即古代的大雷池,这是完全正确的。

    也许有人会问:既如此,为什么乐史说雷池在望江呢?分析起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廋亮报温峤书写于公元328年,而由房玄龄等人修晋书将其载入则是300多年以后唐代的事。由此推断唐代以前“不越雷池一步”这句话并未广泛流行,因此雷池的大名也就无人问津。晋书修成至乐史撰太平环宇记,其间又相隔300多年。这期间由于“不越雷池一步”的广泛流传和引用,雷池的位置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乐史在撰太平环宇记时就对其位置给予了说明。但由于事情已相隔600多年,山河地貌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寻阳早在晋咸和年间迁往江南(即白居易诗中的寻阳,现九江市),再加上乐史并非严谨的历史学者“毕生著作甚勤”既修史书也写传奇小说,因此在未加详细考证下发生了失误,这是完全可能的。某一说法一旦上书即被后人捧为金科玉律,这在我们中国也是常事。如果大家知道仅在湖北境内就有三处“赤壁遗址”那么我们就不会对古人“错将雷池落望江”一事感到惊讶了。